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2025-05-07 13:03 - 立有生活网
动物解剖学的名词解释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1.肺循环(小循环) 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得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3.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3、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2)基本因素:心射血和外周阻力。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两者概念不同!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4.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感染。5.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名词解释 每搏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静息心指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10岁左右少年的,可达4 L/min.m2。【考纲要求】
1.心的泵血功能:①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泵血的过程和机制;②心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作功量;③心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①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①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④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②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去甲。
【考点纵览】
1.心每舒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心泵血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 不变,压力增高。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高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压力达峰值。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
3.心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 闭状态,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快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人心室,心室容积增大。减 慢充盈期房室压力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房缩充盈期:房内压上升,血液顺压力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心射血的动力 来自心室收缩;心充盈的动力主要来自心室舒张压力下降对心和大静脉造成的抽吸力,另有一部分来自心房收缩。
4.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人动脉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 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心泵血功能受搏出量和心率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肌收缩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肌本身的收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通常分为0、1、2、3、4五个时期。2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区别的主要特征。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存在4期自动去极化。
7.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至于你说的运动强度,可以用心率来进行区别,心率的85%以上可称为大强度,60%-85%为中等强度,低于60%则为小强度,而心率则主要取决于年龄,现常用的推算公式为207-年龄×0.7。组织的这一特点。
8.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房室交界区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通道,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最 慢,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约需0.1秒)才能传向心室,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至于产生房室收 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9.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11.④心室顺应性:顺应性降低(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中心静脉压与心射血能力成反变关系,与静脉回心血量成正变关系。
1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有三种血流通路:迁回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尽快回心,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13.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4.心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通过去甲对心起兴奋作用。心迷走神经通过Ach对心起抑制作用。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通过去甲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1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 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 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16.通过强心使血压升高;去甲通过缩血管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是人体内较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心工作能力标志是每搏输出量还是心输出量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②静脉回流速度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1.静脉回流量
2.心室肌的收缩力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心率
不能混为一谈!
每搏输出量高,
不等于心工作能力大!因为还有心率!
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第三章考点(2)
(1)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压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肌肉收缩等的影响;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大,心舒期室内压明显降低,有利于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液回流,中心静脉压降低,所以与外周静脉压之增大,所以静脉回流增多。(四)心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3、心作功
心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力+动每搏输出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从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能
由于静息状态下,动能在整个左心室每搏功中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射血压力= 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心室舒张末压,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可用平均动脉压来代替,心室舒张末压可用左心房平均压来代替,因此
每搏功=搏出量×(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
每份功等于心室每分钟所作的功。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肌初长度,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如果出现降支,表明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已受损(出现在有些慢性心病患者,心过度扩张)。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能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和压力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例如在改变,或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发生不平衡时,此时异长调节立即发挥作用。
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心室前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5、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起伏。
①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
③心包内压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六、动脉血压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射血。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七、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1、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它的高低取决于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射血功能不全。
(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静脉回流增多。
(4)改变: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1)将“循环”理解为“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流”,那么,“微循环”就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血流”,因此,微循环3条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动脉……微静脉”。
(2)迂回通路是交换物质的场所,必然包含真毛细血管,即“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交换血管的血流受组织局部代谢的调控,因而真毛细血管(无平滑肌)前必须连接调控血流的结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动脉平滑肌丰富,因此二者之间应有一过度——后微动脉。
综上所述,营养通路的组成应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微循环血流调控: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九、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过压为-- (30+15)-(25+10)=10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过压为-- (12+15)-(25+10)= -8mmHg
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主要是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主要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
2、 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为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4、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有关。
心输出量解释名词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搏出量主要与心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后负荷有关;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另外,某些强心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心输出量多少是衡量心工作能力大小的标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第三章考点(2)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四)心泵血功能的评价
八、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3、心作功
心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力+动能
由于静息状态下,动能在整个左心室每搏功中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射血压力= 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心室舒张末压,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可用平均动脉压来代替,心室舒张末压可用左心房平均压来代替,因此
每搏功=搏出量×(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
每份功等于心室每分钟所作的功。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肌初长度,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如果出现降支,表明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已受损(出现在有些慢性心病患者,心过度扩张)。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能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和压力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例如在改变,或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发生不平衡时,此时异长调节立即发挥作用。
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心室前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
①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
③心包内压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六、动脉血压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射血。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七、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1、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它的高低取决于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射血功能不全。
(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静脉回流增多。
(4)改变: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1)将“循环”理解为“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流”,那么,“微循环”就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血流”,因此,微循环3条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动脉……微静脉”。
(2)迂回通路是交换物质的场所,必然包含真毛细血管,即“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交换血管的血流受组织局部代谢的调控,因而真毛细血管(无平滑肌)前必须连接调控血流的结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动脉平滑肌丰富,因此二者之间应有一过度——后微动脉。
综上所述,营养通路的组成应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微循环血流调控: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九、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过压为-- (30+15)-(25+10)=10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过压为-- (12+15)-(25+10)= -8mmHg
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主要是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主要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
2、 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为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4、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心输出量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即心率与每搏出量的乘积。如心率以75次/分钟计算,则心排出量在男性为5~6L,女性略低些。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在肌肉运动、情绪激动、怀孕等情况下,心输出量均增加。噬作用和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有关。
射血量和搏出量的区别
17.冠脉循环血流的特点:途径短、血流快;血压较高,血流量大;动-静脉血氧含量大;血流量随心动周期波动。射血量应该是射血分数吧:每一次心跳,心5、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起伏。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年人搏出量较大时,射血分数为55%~65%。搏出量:心室每次搏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
动物解剖学的名词解释
4、影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肺循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环(小循环) 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得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3.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4.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感染。5.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射血分数的名词解释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直接影响搏出量)拓展
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30mmHg,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12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15mmHg,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0mmHg左室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EF=(EDV-ES)×/EDV,式中EF为射血分数;EDV为心室舒张末容积;ES为心室收缩末容积。从式中可以看出,射血分数是一个容积比率指标,从容积的角度反映的心室的射血功能。心室收缩时并不能将心室的血液全部射入动脉,正常静息状态下,心室舒张期的容积:左心室约为125mL,右心室约为137mL,搏出量为60-80mL,即射血完毕时心室尚有一定量的余血,把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正常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为≥50%;右心室射血分数为≥40%。若小于此值即为心功能不全。
心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心输出量的名词解释:
心输出量等于每搏量和心率的乘积。因此,凡影响每搏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扩展资料:
心不断地射出血液,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心输出量是衡量心射血功能的强弱与是否正常的指标,也是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很重视的问题。(2)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心输出量的正常值为3.5~5.5L/min。心指数是指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m2)。
心指数是心输出量经单位体表面积标准化后的心泵血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功能指标,可比性较好。在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两者均降低,心力衰竭的患者,即使卧床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也显著降低,多数患者心输出量<3.5L/min,心指数<2.2L/(min·m2)。
少数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指数虽然可大于正常,但由于组织代谢率高,血流加快等原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因,仍不能满足代谢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
比赛时间另行通知英语 比赛通知的英文

英文翻译:原定于今天下午3点的会议由于要进行盘点,决定取消,会议时间另行通知,给你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The meeting which should be hold at 3:00pm shall be cancelled,and we feel sorry for the inconvinent caused,will ···
外角和都是等于360度吗?_外角和为什么不是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二、多边形的外角和: 四边n边形的边=(内角和÷180°)+2。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外角和都是等于360度吗?_外角和为什么不是720度 外角和都是等于360度吗?_外角和为什···
过河拆桥歇后语下一句(过河拆桥歇后语上一句

小蚪给大家谈谈过河拆桥歇后语下一句,以及过河拆桥歇后语上一句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1、牛皮灯笼-点极都不明船头尺--度水床下底破柴--撞板老公拨扇--凄凉老婆担···